强迫症

发布时间:2023-02-08 1039人阅读

什么是强迫症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人都有强迫症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朋友同事甚至亲人间,经常互相调侃“你有强迫症”。那么,为什么强迫症的群体逐年增加?如何定义强迫症?

       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强迫症的发病原因与本人的性格及生活经历有关。大部分患者能指出在他症状加剧前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如亲人亡故、父母离异、家庭矛盾等。由于上述原因引起的心理紧张、情绪波动都可成为诱发强迫症的原因。患者的性格特点在疾病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据研究,大部分患者都有特殊的性格特征:多数青年患者非常爱干净,他们个性顺从、办事认真;成人患者一般时间观念较强,遵守纪律和制度,遇事过于谨慎、优柔寡断,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另外,研究发现,在孩童时代受到家长的严厉管制而无法适时表达个人喜怒哀乐情绪的人,也很容易形成强迫症。这些孩子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而且处处受到父母管制,所以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再加上他们找不到倾诉的朋友,最终变得沮丧和失落。为了把埋藏在心里的苦楚发泄出来,他们便选择了不停重复做某一件事情或某一个动作,也就是强迫症状。

强迫症的原因

            病因未明,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作用。
        一、遗传因素: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二、性格特征: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份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三、精神因素:上海调查资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

强迫症的症状

      强迫症患者在生活中往往表现出强迫的行为和想法,当强迫症状不发作,与正常人无异样。强迫患者习惯性进行哪些强迫行为或者想法呢?
        1、强迫疑虑:常怀疑被污染。总担心亲人,做无意义的联想。出现不可控制的对立思维、观念。习惯反复说一句话或同一个名字,或者在同一地点以同一方式反复散步。反复关门,反复关电闸,煤气闸等。反复检查试题,浪费时间,痛苦不堪。反复放电话,怕电话没有放好。反复为孩子盖被子,理被子,怕被子没有盖好。
        2、强迫联想:怕脏水,怕碗里有脏东西,怕菜没有洗干净。反复洗手,怕口水不干净,反复吐口水。怕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碰触而不干净。怕书包别人踩,而不知道。怕书落在地上,地上有痰等。
        3、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反复无效的思考,患者本人虽感到荒谬,但却难以控制。比如,人为什么长两条腿?长三条腿成不成?人为什么要小便?坐飞机、上课小便怎么办?什么叫规律?什么是定理?无穷大有多大?无穷小有多小?永远有多远?等等。
        4、不断重复的神经症:强迫症,是因为人长期处于不安全的心境中,导致 恐惧的兴奋信号,在神经传导回路上被锁定,像警钟长鸣一样,大脑中枢不断地向全身发出不安全的信号,致使人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之类的神经症。
        5、太格式化的生活模式:用强迫意识,抵消内心恐惧和被惩罚感。走路时,不能踩砖缝,或者只能踩砖缝。走路时,不能踩自己的影子。进门时,只能向右转等。

强迫症的危害

       所有疾病都分轻重缓急,强迫症也一样。临床分析数据来看,轻度的强迫症患者只要自我调控合理,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会产生大的影响。而对重性强迫症患者而言,危害确是不容小觑。一旦患上强迫症,错过初期的最佳治疗时间和机会,发展成较严重强迫症,预定的生活轨迹、良好地学业、渐入佳境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严重地强迫症患者内心承载着极大的痛苦却无力摆脱,最终丧失学习和工作能力。
       在门诊,我们能直观的感受到强迫症内心的痛楚,几乎每天都有强迫症患者向医生诉苦:“医生救救我吧我每天都感到很痛苦。内心的挣扎让我痛不欲生,我时常想要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但是总是无济于事。周围的人和家人也不理解我的行为,我真的很痛苦。”其实强迫症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不仅是心理上的,对患者的生活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首先,强迫症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产生消极心理。
  强迫症患者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阻止自己的强迫心理,以致对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长期如此会导致睡眠和身体的健康状态迅速下降。有些强迫症患者,由于长期被强迫症症状折磨,导致白天情绪低落,无心学习、工作,到了晚上却要很晚才能入睡,早上又起不来。然后再次陷入强迫的恶性循环,长期无法自拔。
  由于强迫症属于一种心理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举止在旁人看来经常很奇怪,加上人们对精神疾病知识的缺乏,他们往往无法理解身边患强迫症患者的行为,不但不能给予患者正面的帮助,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这样的打击直接影响了患者的自尊心和自我评价,更加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不仅是旁人对强迫症患者的影响,强迫症患者自身也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对抗,导致自身的心理状态下降至极点。从而引起患者拒绝一切社交活动,即使家人的配合不符合自己的要求也常常会感到愤怒,甚至是与家人发生争吵,这样就降低了社会关系的质量。
  其次,丧失了正常的家庭职责。
  强迫症对家庭功能存在着明显的不良影响。某个家庭成员表现出某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时,往往是其家庭结构长久失调的表现。不仅强迫症患者自己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迫症患者的亲属也和患者一起承受着疾病所带来的负担。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患者,甚至要花费高额的医疗费用,这样会造成患者家庭的负面影响。
  最后,强迫症对患者的人格发展形成阻碍。
       强迫症患者大多在发病前就存在性格缺陷,发病又属于中等严重程度,患者发病后生活品质较差,加上长时间生病、长期低自尊、缺乏人际社交活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患者对于自己的看法、自我效能、情绪控制与行为模式也会逐渐受到影响。

强迫症的日常注意事项

       情绪抑郁、焦虑的福音,以下常见时候可以帮助你有效赶走不良情绪:
       菠菜--赶走抑郁
       菠菜中含有丰富的镁,镁是一种能使人头脑和身体放松的矿物质。菠菜和一些墨绿色、多叶的蔬菜都是镁的主要来源。菠菜还富含另一种降压营养物质--维生素C,同时也含有大量铁质和人体所需的叶酸。缺乏叶酸会导致精神疾病,包括社交恐惧症和早发性痴呆等,那些无法摄取足够叶酸的人,在5个月后都无法入睡,并出现健忘和自卑等症状。
香蕉--减少忧虑
       香蕉中含有一种被称为生物碱的物质,可以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维他命B6的超级来源,这些都可以帮助大脑制造血清素,减少产生忧虑的情形。如果人体内缺少5-羟色胺则容易让人产生狂燥和忧郁情绪,而香蕉所含的5-羟色胺比较高,所以适量食用香蕉非常有利于大脑神经的宁静和愉快。
鸡蛋--告别昏睡
       如果你大脑反应缓慢,昏昏欲睡而无法集中注意力,那么就吃上几个鸡蛋吧。鸡蛋富含胆碱,胆碱是维生素B复合体的一种,有助于提高记忆力,使注意力更加集中。鸡蛋内还含有人体正常活动所必需的蛋白质,令人轻松度过每一天。
燕麦--摆脱焦虑
       每天早上喝上一碗麦片粥。燕麦中富含维生素B,而维生素B有助于平衡中枢神经系统,使你安静下来。麦片粥还能缓慢释放能量,所以你不会出现血糖忽然升高的情况。血糖忽然升高有时会令你极度亢奋。
瓜子--远离愤怒
       如果遇上堵车,你可能要迟到,这时你千万不要发火,拿出一包瓜子,慢慢嗑上一会儿。瓜子富含可以消除火气的维生素B和镁,还能够令你血糖平稳,有助于你心情平静。
深海鱼--快乐的源泉
       研究显示,全世界住在海边的人都比较快乐和自信,愿意与人交往。这不只是因为大海让人神清气爽,最主要是他们把鱼当作主食,鱼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和常用的抗焦虑性的社交恐惧症药如碳酸锂有类似作用,能舒缓人的紧张神经,使人的心理焦虑减轻,产生愉悦的心灵感受。通过对不同国家进行的调查和比较研究,在鱼类消费量最多的国家,抑郁症的发病率最低,杀人、自杀的发生率也低。
大蒜--有效抗疲劳
       德国一项针对大蒜对胆固醇的功效的研究,从病人回答的问卷发现,他们吃了大蒜丸之后,感觉比较不容易疲倦、不容易发怒,而且自信心增强。研究人员之前没想过,大蒜竟然有这种额外功效。
葡萄柚--净化心情
       葡萄柚不但有浓郁的香味,更能净化繁杂思绪,也可以提神醒脑,加强自信心,其所含的高量维生素C,不仅可以维持红血球的浓度,使身体有抵抗力,而且维生素C也可以抗压。
全麦面包--振奋精神
       谷类中含微量矿物质硒,有振奋精神的作用。碳水化合物抵抗忧郁的作用虽然较慢,却是最健康、无副作用的。
鸡肉--恢复协调
       英国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硒的摄取能够帮助人恢复协调性。而在我们日常的食物中,鸡肉是硒的一个重要来源。








上一篇:
躁狂症
下一篇:
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