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肠神经官能症的定义
胃神经官能症是指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它是一组胃肠综合症的总称失常,主要为胃肠的运动与分泌机能失调,无组织学器质性病理改变,不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诱因一般为精神因素,如情绪紧张、焦虑、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烦恼、意外不幸等,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进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障碍。胃神经官能症起病大多缓慢,病程可积年累月,发病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患者主要表现为在胃肠道涉及进食和排泄等方面的不正常,同时也常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神经过敏、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
胃肠神经官能症的原因
中医认为,七情乃人体对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的情感反应,一般为正常的精神活动,但是内外刺激引起七情太过,则使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阴阳平衡失调而百病始出。一般认为,调和情志,做到和喜怒,少忧思,避惊恐。
现代医学认为胃肠神经官能症与患者面临的竞争、压力、负性事件和应激事件有关,还与患者本身性格和人格等有关,并受幼年时期有无恶劣环境刺激及遗传因素的影响。精神心理因素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发生的主要诱因,如情绪紧张、焦虑、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烦恼、意外、不幸等,均可引影响胃肠功能正常活动,进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障碍。但也有不少患者是生活优越、精神生活丰富的,那他(她)们的病因又是什么呢?近年研究显示其主要与脑—肠轴调节障碍密切相关。脑—肠轴是由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因子介导的,受心理社会因素调整的胃肠道和脑之间的一个双相整合系统。外源性(景象、气味等)或内感性(情绪和思维)信息通过高级中枢传出的神经冲动,可以影响胃肠感觉、运动、分泌和炎症;相反,内脏效应(伤害感受等)又可影响中枢痛觉、情绪和行为。应激、神经过敏症等心理因素可引起fd迷走紧张抑制,导致胃容受性受损,从而产生胃肠不适如上腹疼痛、饱胀感、暖气等;而内脏高敏感性又使感觉被放大,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个循环中,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了主观的躯体症状。
胃肠神经官能症的症状
由于胃肠神经官能症兼有胃神经官能症和肠神经官能症,临床表现症状不一。尤其是部分患者只觉身体不舒服,但实验室检查却查不出任何实质的病症,导致患者本人苦恼不已。其实,胃肠神经官能症也是疾病的一种,虽然此类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器官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对患者的精神确实一种客观的折磨。那么,胃肠神经官能症在到底会有什么样的表现症状呢?让我们来了解下:
1、神经性厌食:胃神经官能症患者多为女性,主要为厌食或拒食,严重者有体重减轻。患者多数自觉良好,行动活泼敏捷,有时又自相矛盾地对食物甚感兴趣,甚至贪食饱餐,而后又偷偷呕掉。患者因长期少食,体重减轻可达原有体重的40-60%以致恶病质的程度。患者常有神经内分泌失调,表现为闭经、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过低、饥饿感丧失等。
2、神经性呕吐:多见于女性。患者往往在进食后不久突然发生呕吐,一般无明显恶心,呕吐不费力,呕吐量不多,且不影响食欲和食量,常边呕边进食,因此多数无明显营养障碍。神经性呕吐可伴有癔病的色彩,如夸张,做作、易受暗示、突然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因此也称为癔病呕吐。
3、神经性嗳气(打嗝):胃神经官能症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连续性嗳气,致使不自觉地吞入大量空气而使症状更为明显,导致频频嗳气,常有癔病色彩,当众发作。
胃肠神经官能症的危害
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特点为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和植物神经的功能失调,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以及心血管、胃肠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患者自觉症状繁多、精神负担重,十分烦恼,到处检查求治,是医疗费用高消费者。且因长期不愈而致情绪紧张、焦虑、免疫功能下降,常可并发其他疾病.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造成一定负担,甚至影响家庭和睦,这又加重了新的社会因素,使疾病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对人们的心身健康与正常生活的危害是严重的.可引起睡眠易醒、次日疲劳、情绪不佳、颈部酸痛、肩背酸痛、头晕、头痛、心慌气短、手足麻木、胃脘胀满、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性,影响工作和生活。
除了精神症状以外,不少患者多伴有失眠、头痛、头昏、眼花、耳鸣等躯体症状。这些症状往往给人主诉多而易变的感觉,有些症状可以长期存在,但无明显加重或缓解。
神经官能症还包括心脏神经官能症、肠易激综合症、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疑病症和癔症等类型。发作时可表现为脑力和体力的不足,头头痛、失眠;或表现为莫名的、广泛的焦虑或紧张感,厌世、意志消沉;也可能失去自信并被疑虑所困扰,全神贯注于一些小病症;或者反复出现明知不合理而又无法摆脱的观念、意向和行为;或者对某种特定事物或境遇怀有强烈的恐惧;等等。
胃肠神经官能症的注意事项
胃肠神经官能症又称为胃肠神经症,出现原因多为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导致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引起的。虽然胃肠神经官能症在身体的实际病情体现上不明显,但是这种心里因素导致的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和困扰却不容小觑。
现代人,都处于超负荷的高压之下,如何避免“中招”,少受这类疾病的折磨,在日常的生活和情绪控制就要引起重视,不要忙活工作、生活。忽略了对自我内心的调理:
1、在平时,大家一定要适当的参加劳动或工作,因为,劳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或增强体质,更有利于健康,对有营养障碍的人,应适当的安排休息。此外,应该养成一个规律的生活习惯,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保持动静结合,劳逸有度。因为紧张有序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对调节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有利的。
2、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遇到不顺心之事时,不可以怒发冲关,祖国医学认为,“怒伤肝”,“怒”指不愉快的心理因素,“肝”便指包括胃肠在内的整个消化系统及其功能。在日常生活中, 因生气而吃不下饭是正常的,尤其是在吃饭前或吃饭时更明显,所以,人们要保持心平气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对维持健康的消化功能是非常有益的。
3、人们要注意饮食调节,保证充足的营养,选择以营养丰富、残渣少、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食物为宜。尽量避免食物辛辣食物、浓郁的调味品、浓茶、浓咖啡等。还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进食应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避免过冷过热的食物。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在锻炼身体当中循序见时,从小的运动量开始,以不感到太疲劳为宜,增强身体素质不仅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而且更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